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下,扩大内需仍将是年内重点工作之一。在全面促进消费、扩大投资需求路径下,预计消费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而投资仍将发挥关键作用,增长后劲不减。
消费:随着国内疫情影响逐渐消退,消费需求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
去年春节期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需求造成巨大冲击,除食品、医药等必须品外,汽车、家电、服装等非必需品以及餐饮、旅游等服务需求均有不同程度下滑,线下实体消费低迷,而线上消费得到快速发展,步入常态化防控后,居民消费心理及消费能力逐渐走出疫情带来的负面状态,消费市场由低迷逐步转暖。2020年,居民消费支出呈“V”字反弹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下简称“社零”)当月同比增速在2月跌至谷底后持续回升,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当季同比的拉动自三季度实现由负转正,但全年社零累计同比增速仍为负(-3.9%),最终消费支出拖累GDP累计增速0.5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尚未实现全面复苏。
具体来看,疫情冲击下的国内消费市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疫情初期,在严格防疫隔离措施下,居民消费行为和消费意愿均受到较大抑制,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在一季度下跌至负值,食品、医药等必选消费品显现强防御性,可选消费品受到较大冲击,餐饮、旅游等线下服务业基本停滞,“云办公”、“宅经济”等“互联网+消费”成为隔离期间更多人的选择,实物商品网上消费占比快速增长。
疫情趋稳后,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开始推进,就业需求转好带动消费能力持续改善,线下消费场所限制措施逐步放宽,配合补贴、消费券以及各类消费季活动等线上线下配套促销活动,促使线下商品零售及服务消费开始升温。特别是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全国旅游消费在景区70%的限流措施下超预期恢复约到去年八成。线下消费成为拉动社零持续改善的主要力量,社零自8月当月同比增速转正后,持续保持正增长。
此外,疫情对消费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退。在就业、民生政策支持下,全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但与去年相比速度有所放缓,其中占比过半的工资性收入增速较去年全年下滑4.3个百分点,收入增速放缓是疫情趋缓后消费回升速度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而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在疫情时有反弹的情况下较往年有所加强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居民的即期消费能力,全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速仍未转正,其与居民可支配收入虽实现同步恢复,但两者间差距较往年进一步拉大。
2021年,预计随着国内疫情影响逐渐消退,居民消费心理及行为基本回归常态,消费能力有望得到恢复性增长,线上线下消费双向深度融合成为发展大趋势;低基数效应下,预计增速在一季度达到高点后逐渐回落。
国内疫情大概率稳中趋好,居民消费行为再次因疫情大规模受限的可能性极低。近期,国内本土疫情呈现多点散发的特点,疫情防控压力有所加大,但在精细化防控下绝大多数地区生产生活运转正常,1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虽较上月略有下滑但仍位于荣枯线以上(52.4%),居民消费行为受疫情影响程度有限;从长期看,境外输入病例、冷链物流仍是全年疫情防范工作重点,但在严密高效的防控机制下,国内疫情大概率稳中趋好,随着疫苗普遍接种工作的开展,下半年景区、影院、商超等线下消费场景防控力度以及人员流动限制措施或将而进一步放松,居民线下消费需求能够得到有效承接。
居民可支配收入有望增长,消费能力或将进一步改善。去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5.6%)低于预期且已基本回落至疫前平均水平,而农村外出务工人数亦有快速反弹,预计今年在疫情基本受控的前提下,稳就业政策支持下的居民失业情况或将继续改善,可支配收入有望进一步增长,而疫苗接种工作的有序展开,叠加扩大医保、调控房价、乡村振兴等民生政策推进,或将改善居民对未来的预期,减弱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倾向,促进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进一步恢复。
汽车、家电、餐饮等受疫情冲击较大的可选消费品及服务业将成为拉动消费回升的主要动力。随着汽车限购措施优化、二手车限迁制度取消等行政性消费限制弱化,以及汽车下乡计划等政策的支持,年内汽车消费有望提振;家电家具家装作为地产后周期产业链,随着今年新房、二手房销售转暖,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系统优化以及下沉市场开发,相关需求将有所增长;而随着疫情影响逐渐消退将,餐饮服务在美食节、餐饮展、技能大赛等各类促消费活动带动下有望快速反弹。
消费升级趋势助推需求增长,在中等收入群体数量扩大、下沉市场潜力释放等政策支持下,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有望得到进一步激发,而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农村商业环境优化以及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等相关政策支持下,消费升级需求将得到有效承托,配合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环保家具,以及在线下单、无接触配送餐饮服务等新消费模式的大力推广,升级类消费增长对消费的助推作用将使其成为今年消费回升的重要动力。
线上线下消费的双向深度融合发展是未来发展大趋势。一方面,疫情影响下消费模式发生的变化仍将延续,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通过5G、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实现线上化转变,而线上医疗健康、数字智慧文旅、在线教育培训、智能体育等“互联网+服务”等个性化、定制化创新模式不断涌出,为线上消费创造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电商平台的引流效应有望带动线下商品及服务加速恢复,预计年内在精细化防控下,餐饮、旅游、住宿、商超等接触式线下消费场景承接能力大概率向好,通过直播电商、社交电商、跨境电商等线上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组合促销活动,有望带动线下商品及服务加速恢复。
投资:在需求转暖、政策红利等因素影响下,投资增长后劲不减
2020年,受疫情影响,投资也遭受了较大的冲击,在政策引导及投资项目建设力度加大的双重作用下,投资整体逐步修复,截至9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正后连续保持增长态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达到2.9%;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直至11月转正,且占投资整体比重进一步下滑。
从投资三大门类来看,疫情冲击下投资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制造业投资受疫情冲击最为严重,因其顺周期特性,二季度以来随经济复苏逐步恢复但速度相对滞后,制造业投资完成额2020年全年增速仍为负,是拖累投资整体增长的主要因素,民间制造业投资热度略有下滑。但与此同时,高技术制造业累计同比增速自5月转正后始终高于制造业整体,医药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等高技术制造业是拉动制造业整体投资恢复的主要动力。
基建投资在疫情冲击下2月累计同比降至历史最低值,但随着项目开工和资金到位,整体恢复相对较快,投资累计同比增速自9月转正后趋于平缓。其中,“两新一重”在两会后成为基建投资热点,在充电桩、特高压、5G等新老基建项目带动下,信息传输、铁路等新老基建相关领域快速回升;而夏季汛期过后,水利管理成为另一增长点,防洪减灾、节水灌溉、智慧水利等重大工程带动水利相关行业投资热度上涨。
房地产开发投资在疫情冲击下表现强韧,6月累计同比增速在三大门类中率先转正。疫情期间,“房住不炒”仍是地产行业调控政策的总基调,疫情发生后较为宽松的货币环境一度使部分城市出现房价、地价过热征兆,但随着调控政策趋于收紧快速回归理性,特别是8月起出台的“三道红线”融资新规,促使企业为加快资金回笼而谨慎拿地且推盘力度加大,房地产投资增速整体较为平稳,未出现明显波动。
2021年,预计在需求转暖、政策红利等因素影响下,投资增长后劲不减,仍将发挥关键作用,制造业投资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将成为投资增长的重要动力,基建投资规模将延续平台期以来平稳增长特点,而房地产投资规模在融资管控政策收紧趋势下不会呈现过热增长态势;同样受低基数效应扰动,投资增速同比数据整体将偏高,且在一季度出现峰值后逐步回归常态。
制造业投资在下游需求向好、利润回升以及政策红利带动下有望企稳回升,成为带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从下游需求来看,国内外需求的进一步改善有望带动制造业投资热情,内需随着国内疫情影响消退将进一步回升,而外贸虽仍面临复杂形势,但由于全球经济在疫苗实现大范围接种的前提下有望实现全面渐进复苏,考虑到上半年供给替代效应,外需大概率持续走强,而下半年或逐渐放缓。从利润看,去年11月企业利润累计同比增速已回正,而12月产能利用率已升至2018年以来最高点,预计在需求拉动下制造业企业利润增速将趋于平稳,民间投资意愿有望加强。从政策来看,“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深入提升制造业质量”是今年重点工作之一,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制造业“质”与“量”的同步提升将是这一阶段经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政策红利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基础再造等工程有望推动制造业投资规模进一步回升,而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有望获得更多政策倾斜,成为提振制造业整体回暖的重要动力。
基建投资规模预计保持平稳增长,新基建仍是稳固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基建投资对冲逆周期的特性有所减弱,增速整体趋于平缓,考虑“十四五”规划建议和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强基建设施建设投资力度,预计今年基建投资仍有上升空间,并将在接近疫前水平后继续延续平台期特征。从结构上看,由于中央强调“系统布局新兴基础设施、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造城镇老旧小区、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并注重教育文体民政等民生基础设施补短板”,预计今年新基建仍将享受政策红利,其中充电桩、特高压、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城际高铁等新基建因其对投资、消费增长的两头促进作用将获得更多财政支持,而民生相关基建或将成为投资新热点。
“房住不炒”仍是今年地产调控政策的总基调,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在“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以及融资管控政策收紧的趋势下,不会呈现过热增长态势。去年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因地制宜、租购并举,通过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以及完善长租房政策稳定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而央行和住建部指出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强调妥善实施地产金融审慎管理。今年1月起实施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通过“五档房贷”加强对银行金融机构等资金供给方的分级监管,而针对融资需求的“三道红线”政策若在年内进一步扩大适用范围,将使得更多房企被动调整债务结构、转变运营模式。房企融资管控政策收紧趋势下,企业在资金压力下拿地更趋谨慎,一线城市以及优质项目竞争更为激烈,项目建设周期或将进一步压缩,叠加因疫情、洪水延期的积压项目陆续竣工,或使企业库存压力承压,并促使推盘力度进一步加大以快速回笼资金,房地产投资整体不会呈现过热增长态势。
年初以来的精细化防控下,疫情多点散发时有发生但影响可控,且对居民正常生产生活影响较低,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未改变,预计随着新冠疫苗接种覆盖人群逐步拓展,政策支持从供给端转向需求端,内需增长动力将持续显现,居民消费心理及行为基本回归常态,消费升级发挥助推作用成为促进消费回升的重要动力,线上线下消费双向深度融合成为发展大趋势,消费规模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投资仍将发挥关键作用,增长后劲不减,制造业投资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将成为投资增长的重要动力,基建投资规模将延续平台期以来平稳增长特点,而房地产投资规模在“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以及融资管控政策收紧趋势下不会呈现过热增长态势。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