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TPP(跨太平洋(601099,股吧)伙伴关系协定)后,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国分寸大乱,纷纷奔波找寻最后的救命稻草。
然而TPP从创立之初就缺乏牢固的共识。如果围堵中国是唯一共识,那么TPP本身就代表了反全球化和反自由贸易。TPP的兴起和终结正是发达经济体间缺乏牢固共识的见证。政治退化成了零和博弈,发达经济体进入“新平庸”时期。
当前全球不确定性剧增,美国经济强劲复苏,贸易孤立主义反扑,新兴市场再次承压,诸多观点和数据不看好新兴市场的走势。
历史上,发达经济体打个喷嚏,新兴经济体就可能遭遇危机。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新兴市场,经济危机高频出现,分别出现了大规模的“拉美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上世纪90年代,亚洲国家过多“热钱”流入,破坏了经济体的稳定性,推高汇率脱离经济基本面,货币汇率上升,诱使国内公司从境外借款,当热钱外流,汇率崩盘,借款人难以偿还债务,最终酿成危机。
这样的危机还会重演吗?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发布的亚洲市场报告中,显示在经过了2013年的“削减恐慌”(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暗示美联储即将削减债券购买,全球债券市场陷入恐慌,政府债券遭受重创,短短4个月债券收益率暴涨)之后,亚洲新兴市场变得更加具有韧性,并且将以三分之二的份额继续引领全球增长。
IMF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中国2016年经济增速为6.7%,印度为6.6%;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预计2017 年的增长率则将达到 4.5%,2018 年的增长预计将进一步加快到 4.8%;而发达经济体 2017 年的预计增长率为 1.9%,2018年仅小幅度增长至2.0%。
布鲁金斯学会出版的关于新兴市场专著《新兴市场:全球金融风暴中的弹性与增长》(Emerging Markets:Resilience and Growth amid Global Turmoil)一书中就指出,新兴经济体在过去20年里在贸易和资本流动上取得了成就,不仅减少了对发达经济体的依赖,并且新兴经济体间更加紧密且同步地联系在一起。
另一点不可小觑的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面对周期状况和结构性挑战的金融韧性已经增强很多,在面对全球金融环境收紧、汇率大幅波动和资本流动逆转诸多风险的情况下,亚洲多国积极响应宽松的货币政策,改善金融监管以应对金融市场不稳定带来的冲击,很多国家进行了结构性改革。
风险何在?
新兴市场即便进行了多年的改革,但唱衰的声音依旧不断,这一次不被看好又是为哪般?
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的季度报告,2016年11月中旬,新兴市场经济体汇率贬值,债务赎回压力巨大。国际金融研究所(IIF)的调查显示,自1988年以来,投资者在新兴市场撤离的资金首次超过了投入的资金。
世界银行发展前景局负责人、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Ayhan Kose发表2017年展望,新兴经济体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投资和商品出口的减弱,原因则在于债务攀升、商品价格上涨,以及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和政治不确定性,一些新兴经济体的金融脆弱性尤著。
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前总裁、安联首席经济顾问Mohamed A. El-Eria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新一轮强美元周期和反全球化浪潮下,新兴市场中较开放的经济体,如新加坡以及跟美国联系极为紧密的墨西哥会受到较大冲击,相较之下,像印度这样较封闭的经济体却不会受到太大影响。据美国政府网站上的数据显示,新加坡对美国长年持大额贸易逆差,而崛起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强美元无疑是新加坡的噩耗。
新兴经济体众多,其间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差别巨大,而在面临危机与挑战时的弹性亦有差异。布鲁金斯学会研究认为,新兴经济体在危机时期的弹性取决于较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国内高储蓄率和较低的外债,因此较高水平的外汇储备和欠发达(欠开放)的金融市场能让新兴市场更平稳地渡过危机时期。换句话说,在特殊时期,不够发达的资本市场反而能让脆弱的新兴经济体受益。
全球化退潮下的新机
西方发达经济体面临共识危机,缺乏增长共识。进入“新平庸”时期,亚洲新兴市场是否能成功建立起“亚洲经验”将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个新的议题。
野村证券研究团队预计,新的一年里亚洲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方面仍有空间:亚洲各央行将持续实施灵活的汇率制度,允许本币贬值。2017年整个亚洲货币对美元料贬值,资本管制不会回撤,汇率水平为应对出口停滞和海外下行风险的理想减震器;亚洲各央行加息的可能性也不大,以避免触发国内信贷违约,扰乱去杠杆化进程;财政政策还有较大刺激空间,尤其是中国、印尼、菲律宾等国。
全球化受挫,TPP之死可以说是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传统国际贸易和金融框架的主导性地位下降,未来将更倚重双边贸易框架,新兴市场国家在不断塑造自身灵活性的同时,也将拥有更多议价和保护自身利益的机会。